科技浪潮奔涌向前,今年高考作文紧扣时代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下的思考——问题是否真的减少?人的价值又将如何凸显?十堰三位名师——朱晓波、徐萍、张春华纷纷发表见解,指出题目不仅考验着考生的思辨深度,更是对青年一代面对科技新时代挑战、积极拥抱变革所需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的考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精彩点评。
立足时代浪潮,反思人的价值
郧阳中学语文教师 朱晓波
今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聚焦于新科技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问题”的“多与少”这一热门话题。材料内容引导学生从材料中的“问题”和“答案”出发,自主确定写作的中心论题。题目引言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难度适中;所涉及的“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等领域,学生平时在现代文阅读Ⅰ的题目中也接触过相关文段,因此不会感到陌生。此外,“问题与答案”的设定意蕴丰富,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增强了题目的思辨性,这也符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方向。
在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追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是将话题引向了对“问题与答案”的深入思考,更是对人工智能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追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足以说明,发现一个真正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审题立意上,本题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入手,阐述问题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价值。首先,这里的“问题”既包括小而具体的问题,也包括大而泛泛的问题,甚至包括时代之问和人生之问。其次,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遇事不决搜索之”,的确更加便捷高效,但如果以人工智能代替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只会扼杀人类的探索欲、想象力甚至试错的能力。最后,人工智能能给出答案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问题,那些能够决定人生走向、决定人生意义和价值、甚至推动时代发展、改变世界的问题,人工智能无法给出答案。这些问题,我们只能通过人类特有的理性、想象力去思考,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乃至试错去解决。这也正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学生在审题立意上的差别,将体现在他们对问题的追问、思考及解决的深度和广度上。
在选材上,学生应紧扣“问题”的意义,打开思路,可以吞吐古今,胸怀中外,既有个例,也有群例,正反对比。例如,屈原“问天”,李白问仙,苏轼问人生逆境,牛顿问“苹果”之落,革命时期的中国道路之问,新中国之后的钱学森之问等,都可以作为素材。同时,学生也可以采用假设论证的方法,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证“问题”的意义。
打开思维,拓宽视野,在“问题与答案”的限定之下,写出自己对新时代的认识和思考,甚至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要体现的能力。
深挖材料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京中实验学校高中部语文老师 徐萍
整体评价: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审题难度不大,是平时复习中语文老师经常练习的类型。考生上手应该很容易。而且题目紧扣时代热点,特别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双减政策的实施、网课、AI智能一对一辅导等现象增多,学生们接触互联网、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写作时都能够有话可说,有材可用。同时,也很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格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提升。但是要做到文章写得深刻又绝非易事,这正是符合既要学生能有话说,又能充分考察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审题立意:这篇作文,若想不落入俗套,就要避免就“问题”说问题,要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意识。考生审题时不能浮于表面“问题”的多与少,而是要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让人类的前景更美好,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这就考察了学生是否具有全面、辩证、客观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篇作文,写不好就容易掉进“陷阱”,泛泛而谈。考生要贴近生活,肯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也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该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服务社会,决定权终究还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总之,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给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下,青年应树立的历史责任感。
作文素材:正面可以从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入手,如处理大量数据、优化过程、提高效率、省时省力等方面;还可以从运用互联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如文物的数字化、应对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问题进行探讨。反面需要正视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情感、道德、伦理等方面。总之,我们既要利用优势,也要关注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情感价值观:历史的前进总是喜忧参半,如何扬长避短,考察的就是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同样,这也是对即将踏出高中校园的学生们价值观的一次考验:是依赖互联网,被互联网控制;还是利用好互联网,让互联网为我所用。这是时代给青年一代出的一道选择题。时代的命运与青年一代的选择休戚相关。
所以,从以上角度分析,今年的高考题目既是紧跟时代,又是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考验。了解这些,相信对于“问题”的认识也就会容易一些。
增强问题意识,青年拥抱时代
东风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张春华
坚持立德树人,是高考作文永恒的主题。面对席卷而来的科技浪潮,当获取答案变得更容易,人的价值坐标何在?在青年成长的转型期,青年内在素养的塑造与外在智能时代的和谐统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要求,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如何成为有效问题的“提出者”与“解决者”,是青年成为科技时代主人的必要条件。本题目旨在引导青年自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创造创新的能力。写作时,务必要凸显“青年”的角色意识。
近几年来,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贴近语文教材。新课标导向下的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学习主题都比较明确。本作文题照应了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明辨智取”媒介素养的单元学习主题,也对接了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的单元学习主题,还对应了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理性精神”的单元主题。因此,建议广大高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务必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并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今年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和上海作文一贯的出题风格颇为相似。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难度不大,但思辨色彩突出。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在科技应用背景下快速得到答案的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强化了本次写作的核心概念“问题”,同时,又把话题导向“答案与问题”的思辨。片面回答“是”与“否”,都是肤浅的。
写作时,思辨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众多的答案需要我们进行辨别、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尤其是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真正的“问题意识”在于知道“问什么”。当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懒惰?而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提问的能力也逐渐丧失。表面的“问题”少了,深层的人的“问题”反而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写作时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体裁可以是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但个人建议写议论文,以便更好地展开思辨和论证。
湖北高考作文题(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秦楚网 记者 唐晓玮)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