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四纵三横”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京津冀豫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水源区的村庄在涅槃中重生,经历着一次次华丽的蝶变。即日起,《十堰新闻联播》开设专栏《走读水源地·我家住在汉江边》,探访库区沿岸村庄以水为脉,做足“水”文章,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今天,我们先去看看“坝首第一村”——丹江口市三官殿蔡湾村。
十堰广电讯 夕阳西下,在丹江口市三官殿蔡湾村,吃过晚饭的村民何树兰和老伴儿像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库区边散步。
这几天,丹江口水库水位消落,他们曾经的家园露出了水面,老人回忆起曾经居住的地方,栽红薯、晒红薯等生活往事仍历历在目。
蔡湾村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和坝区为一体的移民安置村,2011年,丹江口大坝加高水位线,何树兰和村里的215户内安移民们一起搬迁,如今,他们已在新的家园生活了将近13年。
来到蔡湾村,何树兰向记者介绍了她的新家,一栋漂亮的二层小楼,两层的面积有186平方米,还附带一个50平方米的小院。村里还开设了养老食堂,就医也在家门口,对现在的居住环境,老人很满意。
谈及曾经搬迁时的情景,何树兰说,最初她很不舍,顾虑搬迁后的生活条件和设施的好坏。何树兰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水边的农民来说,搬迁,意味着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党支部原书记李正德介绍,当初村里首次向村民动员,几乎没有人愿意搬迁,原来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后栽果树、养家禽、种蔬菜,搬迁后还能不能继续这样的生活,村民们都有些担忧。
李正德是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说服像何树兰一样的村民们,他没少登门。村里以搬迁前每家测量的淹没面积,一比一分配给村民,又引进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村民也能得到分红,不少村民还能在合作社里就业,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
靠着临水的优势,村里的蔬菜种植很快发展了起来。瞅着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大家的心也安定了下来。
因水搬迁,借水生势。这两年,村里的蔬菜产业越做越大,借助京堰对口协作项目资金,蔬菜种植还装上了“科技芯”。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第一书记朱孔兵介绍,村里新建了智能蔬菜大棚,棚内可以一年四季保持恒温,种植品种增加至10多种,蔬菜品质也有提升,效益比之前翻两番,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们的就业,每月能吸纳20至30名的村民就业。
村民蔡光梅说,这里采用机器移栽秧苗,进行标准化种植,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使得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有了“水源地”这张金字招牌,今年,这座有机蔬菜产业园的年产值能达到300万元。
这些年,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陆续建起了幸福食堂、养老托幼中心、村级卫生室,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比刚搬迁来的时候翻了近两番。村子周边还陆续建起沧浪海旅游港、沧浪海观光塔等网红景点……看着家乡越来越好,何树兰打心眼儿里高兴。
舍小家为大家,能为南水北调做出自己的贡献,何树兰觉得很值得。她说,有国才有家,能让北京市民喝上丹江口的水,是件好事。
(全媒体记者 李龙伟 贺翔 丁涛 马凯俊 叶旭升 孙胜 通讯员 蔡冲)
编辑:李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