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暑”你最美 | 青纱帐里“考良种”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眼下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也是玉米育种人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时候。今天,我们去十堰,认识一位头顶烈日在田间奔波的玉米育种专家。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余长平:“这个像还可以。”
记者:“这蛮漂亮,(一排)48粒啊。”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余长平:“今年的结实还是不错的。”
头戴黄草帽、脚穿解放鞋,身着白大褂,近40℃的高温里,余长平在这块30多亩的试验田里反复奔走。这块田里刚刚成熟的玉米,是余长平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在今年清明前后种下的新品种,眼下,正是考察种子的关键时期。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余长平:“测量它的整个植株的高度,还有穗位的高度,结实性怎么样?还有叶片植株抗病性怎么样?今年结果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籽粒比较饱满,抗病也很好。”
一个斜挎包,一根长杆尺,这两样,是余长平考种的好搭档,陪伴他走过了18个夏天。今年,他又带着这两个老伙计,一头扎进了两米多高的“青纱帐”里,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忙得连挂在脸上的汗珠也顾不上擦。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余长平:“一整套搞下来的话,最少得10天左右,每天基本上都在8小时以上,玉米种得比较密,长得比较高,这里面感觉有点密不透风,最热的时候(比外面)高个10℃是有的,有时候汗水滴在眼睛里面感觉很难受,叶片也不时划在我们脸上,感觉火辣辣地疼。”
余长平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在地里考察400棵玉米植株的任务,剩下的时间,他也不能闲着,要在实验室里抓紧对样品进行分析。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余长平:“我们刚从地里面取了样品回来,中午在实验室里面主要就是考察谷穗的性状,穗粗、穗长,还有穗行数、行粒数,稍微凉快了就在地里再收,穿插进行。”
每天测量100份样品,每份样品都有20多项数据,不能有丝毫差错。余长平要保持极高的专注力,因此,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经常错过吃饭时间。每天要给余长平和他的同事们留一口饭,成了食堂阿姨们的习惯。
食堂工作人员伍学翠:“他们每次都回来得挺晚的,有时候都忙忘了,把时间搞过了,我们都吃完了,最后是给他们留一点,挺不容易的。”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所副所长余长平:“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现在家里面好多亲戚都在种玉米,现在想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培育一些产量比较高、抗性比较好的玉米品种,让乡镇种植玉米的稳定性更好。”
自己饿一会儿肚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在十堰市农科院玉米育种研究团队里,像余长平这样的科研人员有10多位,他们培育出了20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1.5亿多亩,涵盖射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创造经济效益超150亿元。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