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起伏的青山、蜿蜒流淌的溪流、干净整洁的乡村路,走进郧阳区杨溪铺镇罗沟村,如同穿梭在一幅幅风景画中……
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注入了勃勃生机与不竭动力。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夜幕降临,竹溪县中峰镇小南沟村一组小广场上,广场舞爱好者们踏歌起舞,锣鼓队准时操练,小朋友在草坪上嬉笑玩耍,欢笑声此起彼伏。
“广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全都是村民商量着办,大家都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做。”小南沟村党支部书记许启典介绍,为建设这个广场,有43户村民捐资11000余元,出工6人,捐物34件,捐树16棵。
共同缔造的关键在“缔造”。我市通过构建“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的治理体系,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锻造新村小区,是东风汽车公司锻造厂的家属区,有18栋楼房、776户职工。因楼顶不隔热,顶层住户就在楼顶搭建隔热棚并种菜。而小区其他住户有意见:种菜异味大、不卫生,而且乱搭乱建不安全。
如何破解?茅箭区武当路街道路北社区把参与权、话语权、决定权交给小区居民。
路北社区分楼栋召开16次场院会,收集改造意见120多条。在居民代表大会上,业主形成5条集体决议:拆除违法建筑、更新楼顶隔热层、弱电管线“四网合一”、雨污水管线换新、架空线整治。
“小区拆违很顺利!”路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莉君说,群众发动起来后,不仅解了难题,一些“让人烦、没人管”的事也有人管了。
从“我干你看”到“一起干”
“家乡父老养育我,我为家乡出份力。”2023年,武汉贸腾租赁公司总经理佘后华给郧西县羊尾镇双堰村捐款6万元,助力该村养老照料中心建设。
佘后华是从双堰村走出去的。2018年,他捐款20万元支持双堰村修路,2019年又捐款11.6万元“点亮”村级主干道。
共同缔造的核心要义是“共同”——通过政府、社会与群众的紧密结合,携手满足各方需求,共同化解矛盾。
养老照料中心、幼儿托育中心、农村厕所、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每一项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单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缺钱,能不能把群众“急难愁盼”解决?
我市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从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做起,发动和组织群众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共同参与。
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工作法”支撑起共同缔造的深刻理念。群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干部也从单一的“决策者”转变为“引导者”。
竹山县擂鼓镇西河村通过“群众出点子、专家谋方子、两委商路子、代表定盘子”,谋定包括改屋改栏改厕、农户晒场硬化、入户道路翻修、花坛绿化带建设在内的4个小微工程项目,农户投工、投劳、投资占比近50%,参与度达90%以上。
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巨大能量,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急难愁盼”化解在一线
房县白鹤镇东浪村界垭小区水井年久失修,水质不达标,群众反映比较强烈。驻村工作队筹集3万余元资金,联合村“两委”寻找水源地,建设水窖。十余天后,一座容量15立方米的蓄水水窖修建完成,有效解决了小区70户300余人吃水问题。
共同缔造关键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而其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
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来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
我市将共同缔造和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同落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出台《关于完善大调研机制在全市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推动调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市级领导围绕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及“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深入基层,开展沉浸式、解剖麻雀式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全市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持续做实“三张清单”,按照共性问题、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进行分类梳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
张湾区兴办社区老年学校,为2000多名老人“充电”;在红卫街道袁家沟等社区,试点“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在车城路街道蓝山郡等社区,建立爱心托管课堂,解决部分职工家庭子女课后及假期无人照看等难题。茅箭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小区开展“双报到”“三认”等活动;组建150余支帮办代办队伍,承接证件办理等服务。
应时代之变革而来,为解答新时代课题而奋进。
共同缔造正成为我们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鲜亮旗帜,引领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十堰篇章。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