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村地处鄂豫两省交界,丹江口水库腹地,背山面水,是典型的库区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以后,当地村民不等不靠,依托良好的库区环境,做优做精传统产业,拓展思路做活特色产业。
眼下,正是灰蛋制作的时节。这两天,村民凌恒斌每天都在自家作坊里忙绿着。他说,鸡蛋在烧过的橘子灰上裹上一层,通常腌制一个月左右,灰蛋就能制作完成,腌制好后的灰蛋呈翠绿色。
玉皇顶村是远近闻名的橘乡,凌恒斌一家祖祖辈辈都以种植柑橘为生。从种橘树到利用橘树灰做灰蛋,凌恒斌这个思路的产生,得从2013年说起。
凌恒斌说,在移民搬迁之前,他们还没有开始考虑做灰蛋,丹江大坝加高后,许多土地被淹没,经济来源减少,必须想办法增加收入。
玉皇顶村全村559户,橘农占了一大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库区水位上涨,让不少临水橘园沉入了水底。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村党总支书记郭明超说,最直观的影响是320多户橘农的柑橘种植面积,平均每户减少20%以上。
橘园被淹,对于橘农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尽快改善这种局面,村两委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增产提质上下功夫。
郭明超说,通过改良柑橘品种,邀请农业部门专家指导,举办年货节、采摘节及研学等活动,促进销柑橘的销售。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果园场场长杨万波说,他们按标准化种植,管理好自己的果园,建立柑橘销售市场,销售价格较周边每公斤高出0.5元左右。
凌恒斌说,他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橘园的橘子,二是灰蛋,橘子若完全长好,每个重约四两到半斤,批发价在1.3元/斤到1.5/斤之间,预计今年销量较好。
良好的库区环境、技术升级的加持,现在的玉皇顶村柑橘种植6500亩,年销售2000万元,不仅畅销本地,还走出了国门,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忙碌的不止是村里的橘农。在库区沿岸临水的石榴基地里,有村民正为今秋的第一批石榴丰收做着准备。
村民张清说,这些石榴都套着袋子防晒,还需约20天才能采摘收获,目前市场售价一般在10元/斤到12元/斤之间。
考虑到石榴与柑橘的种植习性相似,几年前,村里引进了突尼斯软籽石榴苗。得益于成功的柑橘种植经验,石榴种植基地很快发展了起来。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石榴基地技术员陈青风说,丹江口市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石榴,水质好,种出来果子当然好。
石榴的成功种植,让村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打开。这几年,玉皇顶村还相继引进桃子、蜜杏等小水果品种,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亩。果香引得游客来,玉皇顶村这几年兴建了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配套亲水栈道、烧烤长廊等设施。村庄变成了景点,游客来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00后贾智乐回乡和父母一起经营起一家民宿,面积虽然不大,但配套设施完善,餐饮、娱乐一应俱全,每逢节假日,生意都很好。他说,生意好时,不仅房间住满、吃饭包间坐满,院子里还要摆桌子招待。
如今,村里的柑橘、石榴、桃子就要相继成熟了,别具特色的水果采摘、亲水娱乐、农事体验等休闲养生项目迎来宾客满棚。
凌恒斌说,橘子品质提升了,水源地品牌打出去了,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他打算将自家的十几亩地也发展起来,每年就做采摘业务。
贾智乐说,许多游客是为了看这里的一江清水,未来他们要继续保护好环境,环境好了,游客自然会多,同时,他们还将提高服务水平,不断丰富菜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全媒体记者 李龙伟 贺翔 丁涛 马凯俊 叶旭升 通讯员 刘嘉婧 黄敏)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