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雪丨呵护健康,这些要注意

时间:2024-11-22 09:23 来源:十堰广电综合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今日3时56分,我们迎来小雪节气。

小雪是冬天的第二个节气,告别了飒爽金秋,我们渐渐走进银装素裹的冬天。雪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冬天的使者,当雪意初现,独特的冬天就开始展露其素美的容颜。

5c94cff96a574843aac873f2b352f7c5

小雪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版图从北向南扩张,气温也逐渐降至0℃以下。

添衣加被,御寒保暖,是友人的切切挂怀,也是亲人的殷殷嘱托。

4cab8ff55bb142c4a5c23d0fc3b19ad2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气温骤降,水汽凝结,北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腌制、风干各种蔬菜,以备过冬食用。南方有小雪吃糍粑的习俗,把糯米蒸熟捣烂制作成圆形,粘上芝麻花生沙糖,象征丰收和喜庆。

5179a934704a43409e37e2b798359c67

小雪虽至,湖面却未结冰,还可乘船赏景,令人心情畅然。

细雪如絮的日子里,三两好友,围炉夜话,最是温暖惬意。

瑞雪兆丰年,冬季是沉静的厚积,是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更兴旺的来年。

e887b45c3d7044c385a5be6880a58eaf

在冬日的静谧中,愿你有好友相伴、真情相随,心底光明似雪、温暖如春。

小雪时节呵护健康,要注意这些

11月22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节气。小雪后天气转冷,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也进入多发季节,公众该如何科学防治?怎样养生保健?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哪些特别注意事项?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入冬后要注重“潜藏”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变化,入冬后人体要避免阳气的损害,要注重‘潜藏’。”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志敏在发布会上表示,要保持充足睡眠,不要持续熬夜;要防范阳气外泄,做好保暖,特别是头、颈、脚等部位的保暖;运动时不要大汗淋漓,微微出汗即可;在阳光充足的时段晒太阳,补充阳气。

在饮食方面,专家建议,进补因人而异,对于偏瘦、手足不温、怕风怕冷的人,可选择温养气血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红枣等;对于体重超重、口气很重、口干口苦的人,应以疏导为主,多吃大白菜、陈皮、萝卜等。

冬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吃膏方调补身体。杨志敏介绍,膏方又称膏剂、膏滋,是多种中药材反复、多次煎煮后,滤取药物的汁液进行浓缩后,加入膏类或根据需要加入糖,变成半流体的状态或膏状,是中药丸、散、膏、丹、汤的一种剂型。

杨志敏表示,冬季吃膏方是“冬藏”的辅助方式。现代社会节奏快,冬季常不能给身体充分的时间去“潜藏”和修复,服用膏方是辅助养护身体的一个方法,相关人群可根据医生建议服用。

加强呼吸道疾病防治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可能会面临着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或同时流行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常昭瑞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15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及病原谱,保护公众健康。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专家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清洁与通风,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来增强体质,减少与有呼吸道症状人群的密切接触,并做好健康监测,视情况及时就医。同时,对于有疫苗可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尽早按照接种程序接种疫苗,儿童、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应注意疫苗接种。

一些孩子在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出现持续咳嗽,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由于感染后咳嗽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情况下如果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尤其是咳嗽影响了孩子日常生活的情况,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并谨遵医嘱避免不必要用药。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每年进入冬季,到医院就诊和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加。”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丁荣晶在发布会上表示,这不仅与天气寒冷、血管收缩有关,也与冬天的节气有关。

丁荣晶说,冬天是收纳的季节,人们食欲增加,活动减少,容易出现体重增加,血糖、血脂水平也相应会升高。同时,天气寒冷伴随的血压升高,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以及冬天对人情绪产生的不利影响,都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

专家建议,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气温降低时要及时添衣。要控制食欲,保持适当的运动习惯。此外,要控制好生活节奏和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养成每周2至3天监测血压和心率的习惯。坚持规律用药,减药或停药要遵医嘱,若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新华社记者李恒、董瑞丰

十堰广电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