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亮 通讯员 马婷婷) 78岁的黄奶奶(化姓)怎么也想不到,半年前的一点点“咽炎”竟是高危的高位食管癌。面对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风险,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团队另辟蹊径,运用“胸腔镜+腹腔镜”联合微创技术,把胃巧妙裁剪成“新食管”,成功突破高龄手术“禁区”。
误把肿瘤当咽炎
“就是吞口水有点疼,谁想到这么严重。”家住城区的黄奶奶回忆,最初只当是咽炎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吞咽困难加剧才到十堰市人民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震惊:距门齿23厘米处发现5厘米长的鳞癌,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腹腔动脉瘤。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副主任王强坦言,若不手术,预期生存期仅半年至一年。
微创巧解“高位”难题
高位食管癌历来是心胸外科的“硬骨头”:肿瘤位置高、操作空间小、淋巴结清扫难,加之患者高龄、基础病多,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经过多学科会诊,团队决定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方案:先在胸部打3个小孔,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再变换体位,在腹部打5个孔,将胃裁剪成管状“新食管”,上提至颈部与残余食管精准吻合。
“手术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避开腹腔动脉瘤和静脉血栓的‘雷区’。”王强介绍,团队术中精细操作,平稳控制血压,历时6小时完成血管“排雷”,并实现淋巴结彻底清扫。
个性化方案助力“快速康复”
术后,救治团队为黄奶奶量身定制“快速康复”计划:早期心肺功能康复锻炼、多模式联合镇痛、阶梯式饮食。令家属惊喜的是,老人未出现感染、吻合口瘘等常见并发症。王强主任提醒:“食管癌早期仅表现为吞咽异物感甚至没有明显症状,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5年做一次胃镜;有反流性食管炎合并Barrett食管等高危因素者,最好1—2年复查一次。”
目前,黄奶奶恢复良好,即将出院。这场“胃代食管”的微创奇迹,不仅为高龄肿瘤患者打开了新的生命通道,也标志着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再上新台阶。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