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闸河水清岸绿,成市民休闲好去处。
技改提能,汉川成全国最大的缝纫线生产基地。
汉川食品企业加工忙。 (倪娜 摄)
五洲特纸(湖北)项目生产车间。
保沣实业铝制易拉盖生产车间。
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了鸟儿的乐园。
汉江二桥。
汉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夜幕下的汉川经济开发区灯火璀璨,自动化纺织机械的律动奏响产业升级的强音;浙商产业园里,此起彼伏的键盘声谱写数字经济的华章;涵闸河两岸,流光溢彩的人间烟火勾勒出一座活力之城的奋进之姿。
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汉川,正以“强产、美城、兴水”三大发展战略为引擎,向着“百强进位、千亿冲刺”的目标奋勇前行,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强产:创新驱动构筑现代产业高地
7月31日,在蜀峰线业的智能化车间里,4台进口高端纺线设备高效运转,30余名技术骨干专注研发创新。“技改后用工减少六成,产能却提升两倍多。”企业负责人介绍道。在汉川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湖北双桥先后引进德国、丹麦、法国等世界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预计可实现年产100万吨淀粉糖,为华中食品产业注入“甜蜜动力”。
作为全省工业强县,汉川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95家,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4.5亿元,两项指标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县域经济。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汉川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链式发展为路径,构建起“三线并进”的产业新格局。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纺织服装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蝶变,90%以上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用工减少30%,产能提升20%,2024年产值突破517亿元,“汉川缝纫线”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份额。食品加工业在达利、银鹭等龙头企业带动下,2024年实现产值187亿元,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二。
新兴产业展现新动能。走进厦门保沣实业,22条生产线昼夜不停,日产易拉盖8500万片。装备制造业2024年实现产值366.5亿元,其中60%来自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以长飞光纤为龙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为“光谷科创大走廊”注入强劲动能。依托汉川北站谋划建设高铁新区,布局新质生产力和高端服务业。
未来产业布局新赛道。瞄准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重点方向,依托长飞光纤等重点企业,建设与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创新研发基地。依托祥源新材等重点企业,聚集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建设武汉都市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材料制造基地,推动汉川产业版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
链式发展培育新生态。五洲特纸与周边包装企业构建循环产业链,登泰新材料“追链”而来,睿达童车“延链”而生。马口“双纤小镇”、城隍“童车小镇”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上半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
美城:品质提升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三十余载沧桑巨变,汉川城区从6平方公里的小城,蝶变为3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这里,正以“美城”为笔,以“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墨,重塑县域商业生态、精雕城市功能肌理,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商业活力竞相迸发。汇隆广场、荣鑫广场重塑商业地标;小龙虾啤酒消费季引燃夜市烟火;“乐购湖北·越夜越精彩”“点燃盛夏·点亮汉江”轮番登场,汉川璀璨夜经济频登热搜。端午龙舟赛,10支队伍竞渡涵闸河,上万市民呐喊助威。市民肖荣赞叹道:“汉川越来越有人间烟火气了!”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地下,18公里管网改造全面消除城区直排口和管网空白区;地上,西门桥、七一桥等工程相继竣工,老城区10条道路焕发新生,城郊接合部路网畅通“微循环”。
城市更新彰显温度。福星、北桥完整社区融合多元功能,打造“15分钟生活圈”,1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200户居民。涵闸河南路的水乡风情,泵站路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都在诉说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故事。“现在规范经营,再也不用和城管‘躲猫猫’了。”福星社区摊主王女士的笑脸,正是城市管理温度的生动写照。
跨江发展开启新篇。黄龙湖生态康养城百亿文旅项目初具规模,天屿湖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迈进。“汉江时代”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兴水:系统治理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仲夏时节,汉江上千吨货轮穿梭如织,汉北河航道整治如火如荼。汈汊湖、天屿湖、黄龙湖如明珠镶嵌,白鹤翩跹,莲叶田田,绘就水城共融共兴的生态画卷。
生态修复谱写新篇。汉川因水而名,依水而兴。曾几何时,86.7平方公里的汈汊湖因过度养殖水质恶化。2017年以来,汉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退垸还湖6.4万余亩,拆除湖内围堤100余万米,湖面“长大”20倍,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吸引142种鸟类栖息。2022年,汈汊湖成功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以前只盯着养鱼的收益,现在明白绿水青山才是子孙后代的金饭碗。”巡湖队长黄林亮的感悟,折射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今年,汈汊湖治理经验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为大型湖泊治理贡献了“汉川智慧”。
水经济激发新动能。汈汊湖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黄龙湖“太空莲”实现亩产倍增;汉川藕粉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2024年莲藕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4亿元。全国每100只螃蟹就有8只产自汉川,“中国河蟹之乡”美誉实至名归。
水运优势持续释放。汉北河千吨级航道变身“黄金水道”,汉川港升级改造有序推进。100个水利项目纳入省“三库流转”平台,总投资规模160亿元。谋划“十五五”建设项目56个。截止2025年6月,13个重点水利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3.02亿元。
从产业升级到城市提质,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发展,在“强产、美城、兴水”三大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汉川这座江汉平原的明珠城市,在长江经济带的壮阔画卷中,正书写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撰文:刘定旭 李书畅 尹青)
主政者说
锚定“百强进位、千亿冲刺”
谱写汉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汉川市委书记 方超)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决战之年。汉川市将锚定“百强进位、千亿冲刺”目标,重点实施“强产、美城、兴水”三大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孝汉云应”黄金三角,积极打造武汉都市圈卫星城,为孝感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奋力打造支点建设重要增长极贡献汉川力量。
一、聚焦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3+X”产业体系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纺织服装产业突出“智能制造+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冲刺500亿级规模;食品加工与包装印刷产业深耕细分领域,力争突破300亿级。同步培育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三年内实现“产业倍增计划”。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实施“科技金融滴灌行动”,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突破20亿元;深化“孝汉人才一体化”战略,柔性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全市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56.62%,让创新动能充分涌流。
二、聚力项目攻坚,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创新实施孝感“321”工作机制,建立全流程服务专班,破解项目落地堵点。抢抓“十五五”规划窗口期,围绕“强产、美城、兴水”三大发展战略,系统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低成本创业、高活力创新”生态圈。深化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构建“研发在武汉、转化在汉川,总部在武汉、配套在汉川”的联动发展格局,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三、推进城乡融合,优化发展格局
以产城融合为抓手,推动经济开发区向“2030年经济总量占全市50%”目标迈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品质同步提升。依托河湖资源优势,培育生态文旅新业态,打造武汉都市圈“后花园”、建设“华中生态文旅目的地”。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城区校园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深化产教融合,开设产业“订单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让城市更有品位、乡村更具韵味。
四、强化党建引领,锤炼过硬作风
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通过思想淬炼、专业训练锻造实干队伍。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明纪律规矩,筑牢廉政防线。
推行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厚植“四精”理念,践行“敢快干”作风,对重点项目全程跟踪问效。以过硬作风保障“千亿冲刺”,用实干实绩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专家点评
汉川“三大战略”融合发展的实践启示:
以水为脉重构县域发展新格局
(秦尊文)
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汉川市创新实施“强产、美城、兴水”三大发展战略,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实现了三大战略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力。以“强产”夯实发展根基,以“美城”优化发展载体,以“兴水”激活发展动能,三大战略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具有汉川特色的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强产”方面,汉川立足水域面积达51万亩的资源禀赋,坚决落实“以水定产”要求,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通过实施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双管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未来产业“新苗成栋梁”,形成“三新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美城”方面,汉川践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理念,统筹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管理”建设,实现城乡供水“四同”目标。通过沿汉江片区城市更新、汈汊湖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造“生态新廊道、生活新空间、产业新平台”。黄龙湖生态康养城等百亿级项目初具规模,天屿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取得积极进展,“水城共荣”的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在“兴水”方面,汉川系统推进水网建设,强化与国家骨干水网的衔接,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依托44条中小河流和15个省级保护湖泊,特别是汈汊湖国家重要湿地等重点项目,推动“水生态”向“水经济”转化,形成水资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24年5月,汉川荣获“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汉川的实践充分证明,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水资源不仅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反而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通过“三大战略”的融合实施,汉川实现了从“水制约”到“水驱动”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这种以生态要素重构发展逻辑的“汉川模式”,对于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汉川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