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医改的重要课题。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十堰市全力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从降低医疗费“开刀”,引导医疗机构控费提质增效,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最近,刚做完心脏手术的高女士,在办理出院结算费用时欣喜地发现,她本次住院费用约为3万元,医保报销2万余元,个人仅花费了几千元。
市太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治医师汪进介绍,在DIP支付改革之前,做同样的手术,费用约在4.5万元左右,改革后,现在费用下降的幅度能达20%。
患者住院费用的下降,得益于十堰市推行的按病种分值付费,也就是DIP付费改革。在以往,患者的诊断、检查、治疗采取按项目收费。医保基金先确定项目范围和报销比例,再将应由医保报销部分的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
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杜姗珊介绍,“按项目收费”每个项目都会单独收费,医院“多做多得”,可能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项目,患者没有办法判断检查、治疗是否需要,就造成了不必要且额外的开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结算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成本结构、诊疗行为和发展模式。改革初期,医院甚至通过低标住院、分解住院等方式,把门诊可以看的病办成住院来治疗,把一次能看好的病分成几次来看。不仅患者掏的钱变多,更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支出。
杜姗珊介绍,新政策推行的压力较大,该中心多次和各个医疗机构、相关部门进行会商,设置了适合本地的病种目录库,科学测算出了每个病种的分值,设置了不同的支付系数、基层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引导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规范诊疗,有效减少了过度医疗的问题。
因为医院一直采用分散采购,使得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也水涨船高。随即,医保部门又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通过团购的方式,以量换价。
杜姗珊介绍,他们依据医院历史采购数据进行反复测算,同时加强摸排检查,定期开展监测通报,引导医院从“多开药”转向“开好药”。
如今“大处方、大检查、重复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逐渐减少,住院费用也在逐渐得以控制。从去年政策实施以来,我市群众个人负担费用减少了3亿元。全市集采药品754个品种,集采耗材37个品种,共计节约成本25.24亿。
杜姗珊介绍,他们将探索开展按床日付费、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新机制,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运行效率,促进医疗费用的合理开支,同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集采和使用医保基金情况的监管,让群众既看得起病,更看得好病。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