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四纵三横”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京津冀豫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水源区的村庄在涅槃中重生,经历着一次次华丽的蝶变。即日起,《十堰新闻联播》开设专栏《走读水源地·我家住在汉江边》,探访库区沿岸村庄以水为脉,做足“水”文章,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十堰广电讯 五谷庙村地处丹江口牛河林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通水十年来,后迁移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发展农家乐,曾经以捕鱼为生的他们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盛夏七月的千岛画廊,绿意盎然,水天一色。旖旎的湖光山色间,游客们纷纷拍照打卡。
来自陕西宝鸡的游客们,前一天早晨6点多出发,中午抵达千岛画廊,沿着丹江口库区一路走来,这里的风景让他们感到格外心旷神怡。
游客的到来,让村子里的农家乐热闹了起来。
五谷庙村村民谭成龙告诉记者,中午13点左右是最忙的时候,每逢节假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在水库边长大的谭成龙,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捕鱼。他曾以为,自己会像父辈们一样长期在水上生活。2011年,随着丹江口大坝一米米加高,上游水位一点点抬升,五谷庙村的260户村民开始集中搬迁,谭成龙一家的命运从那一刻开始改变。
谭成龙回忆道,当时接到通知说不让养鱼,父母年龄大了,离岸之后没有一技之长,大家都在为以后生活发愁,但年轻的谭成龙似乎胸有成竹。
作为千岛画廊风景区的核心村,五谷庙村山水交融,风光秀丽,村庄还紧邻环丹江口库区公路。家乡良好的生态和便利的交通,让谭成龙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认为,拥有如此优渥条件的五谷庙村,以后人气会越来越旺,父亲也做得一手好菜,他想趁此机会经营农家乐。
想法虽好,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因为老一辈有自己的顾虑,父亲谭大军也担心自己做不好。
顶着压力和质疑,2015年,谭成龙的成龙山庄开业了。山庄开业之初,谭成龙意识到现实情况跟自己当初设想的不太一样。
村里开农家乐的不止谭成龙一家,但因为缺乏经验,整体接待能力都较差。一筹莫展之际,村里请来了“救兵”。
五谷庙村党支部书记谭大洪介绍,村里请来一名餐饮协会的会长,为大家传授餐饮行业的经验,还邀请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等部门开展多次集中培训,效果非常好。
几年光景,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30家。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把自家宅院改成民宿,把“上岸”后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家乡建设的越来越好,逐渐打造成了旅游景点,五谷庙村村民谭章均把自家的房子改成民宿,夫妻俩一起回到家乡做生意,平均每月收入1万元左右。
如今,这一片绿水青山既是胜景,也是衣食来源。驻足观景平台,不远处是碧波浩瀚的一库清水,身后是漫山遍野的绿色山林。这些年,依托丹江口库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村里还发展起了雪梨、橙子、桃子、西瓜等水果采摘产业,游客来了有景可看、有果可摘,本地村民也能获得额外收益。
生态美,产业兴,农家乐。今年五一,五谷庙村的游客接待量达到17000人次,同比增长近20%。
谭大洪表示,下一步他们要提高五谷庙村旅游服务能力,再从人居环境方面入手,请设计院进一步规划,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千岛画廊旅游。
现在,谭成龙的生意越来越好了,父母也认可了他的事业。
曾经的小小渔村,正焕发着新生机。在不少的移民家庭,曾经赖以生存的渔网不舍得扔,这是过往生活的符号,也是他们的情感寄托。
(全媒体记者 李龙伟 贺翔 丁涛 马凯俊 叶旭升 通讯员 陈易君 丹江口融媒体中心)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