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广大受水区人民喝上丹江口水库甘甜清澈的好水,离不开蜿蜒北上的中线工程总干渠。这条气势恢宏的人工河,穿越崇山峻岭,跨过广袤平原,将源源不断的南水送往北方。10年前,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沿着1432公里的总干渠一路北上展开采访;10年后,十堰广播电视台策划开展“汉水九歌相约•‘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回访活动”,我们再走调水路,寻访当年的人和事,看看这一伟大工程给沿线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翰祥 吴刚 周贤林 朱江)十堰广播电视台“重走调水路”大型采访活动,今天走进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说起南水北调带来的变化,当地人说得最多的就是“百泉湖又活了!”
辉县是河南的农业大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10年前,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曾在辉县市赵固镇大沙窝村采访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张建海。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记者再次找到了他,看看他有什么新变化。
十年前,张建海面对镜头说,地里种一季作物就要灌溉四五次,每次一亩地需要花十几元水费。
今年52岁的张建海,是当地有名的庄稼把式,种了100多亩地。得益于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辉县市的地下水位逐年提升,灌溉更为便利。
村民张建海告诉记者,现在一眼井能保证几十亩地用水,平均几天就要浇一遍地,方便快捷。
不再为水发愁的他,如今还养了100多头羊。张建海说,以前人喝水都紧张,现在畜牧用水都很方便了。
大沙窝村以北100多米,就是南水北调工程。南来之水,让流经这里的石门河变得生机勃勃。
张建海感慨地说,以前没有这么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石门河的水位上升,常年有水,河水变得清澈,成群结队的野鸭、白鹭也来到了这里。
当地人说,大沙窝村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历史上长期缺水,风沙很大,村里打了很多水井,又因为水源枯竭而荒废。随着“南水”到来,村里的很多水井也开始复涌。
大沙窝村村委会会计郭安春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雨水勤,将原先井管里的沙土都冲走了。
时值冬日,石门河边微风拂白杨,目之所及一片绿意盎然。距离辉县市区不远的苏门山南麓,有一处3000多年历史的古迹——“百泉湖”。
百泉湖,因湖底有400多个往外喷涌的泉眼而得名。2003年起,由于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再无泉眼冒水。昔日“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景象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2020年,辉县市引“南水”入百泉湖,累计完成生态补水130万立方米。2021年7月,干涸18年的百泉开始复涌。
市民王和平说,现在的百泉湖山好水好,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光游玩。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年来,已累计向辉县市输水6600万立方米。南来之水不仅让百泉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生态红利。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郎鑫垚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辉县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居民饮水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辉县管理处副处长王存鹏介绍,供水量在逐年增长,作为南水北调的运行管理者,自己也非常骄傲,也对丹江口库区人民的巨大牺牲感到由衷敬佩。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新乡市供水12.9亿立方米,惠及群众222万余人。2022年,新乡市启动“四县一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南水北调水源市域全覆盖。
编辑:姜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