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听十堰广播《太和夜话》,我是晨曦。今晚,我们将聚焦一个守护生命的故事。在我们大脑深处,潜藏着凶险的“颅内动脉瘤”——它如同“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将严重威胁生命。71岁的刘奶奶(化名)就不幸遭遇了这颗“炸弹”,并在十堰太和医院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之旅。一起走进这个救治故事。
故事要从2024年底说起。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刘奶奶被发现颅内长有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大型动脉瘤,位置十分特殊——紧邻眼球后方。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刘奶奶和家人果断决定在当地医院接受微创的介入手术治疗。然而,手术台上,医生多次尝试放置支架均未成功,最终只能建议定期观察复查。这个结果,无疑给全家人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那颗“不定时炸弹”的威胁时刻悬在心上,不知何时会引爆。
时间悄然流逝,看着刘奶奶日渐沉重的忧虑,今年5月,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十堰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寻求进一步治疗。经过细致检查,医生发现病情已刻不容缓,必须立即手术。接诊的副主任医师胡胜利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情况的危急:“这个脑动脉瘤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一旦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由于上次手术未能成功,刘奶奶的家属这次显得格外谨慎,反复向胡胜利医生询问手术成功的把握。胡医生深知挑战巨大:刘奶奶的动脉瘤不仅位置刁钻,患者年事已高,开颅手术风险极高,介入微创手术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难题在于,这个动脉瘤体积大、瘤颈宽(即瘤体与血管的连接处很宽),且通向它的血管路径异常迂曲。这些因素叠加,正是导致上次手术失败的关键,也大大增加了本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面对如此棘手的复杂病例,胡胜利医生迅速组织团队进行紧急会诊。经过缜密的分析研判,团队最终决定采用一项前沿技术——“密网支架介入技术”来为刘奶奶拆除这颗“炸弹”。手术当天,气氛凝重而专注。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艺,胡胜利医生全神贯注,精准地将特制的密网支架送入血管。在高度迂曲的血管路径中,他稳健地将支架送达目标位置并成功释放。令人惊叹的是,这场高难度的“拆弹”行动,仅用了半个小时便宣告圆满成功!术后,刘奶奶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四肢活动自如,恢复状态良好。
一个月后,刘奶奶步履轻松地回到太和医院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复查。检查结果令人欣慰:她恢复得非常理想。胡胜利医生介绍道,密网支架是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其特点是网孔更密集,金属覆盖率更高。它的核心作用在于显著改变血流方向,大幅减缓流入动脉瘤的血流速度,从而促进瘤内形成血栓,最终达到封闭动脉瘤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保持载瘤动脉(即动脉瘤所在的那根血管)的通畅。这种先进技术特别适用于像刘奶奶这样的大型、宽颈型的复杂动脉瘤,不仅解决了当前危机,还对血管壁的长期修复和重建具有积极意义。
胡胜利医生强调,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显著优势:无需开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通常3至5天即可出院)、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极小。这项技术的成熟应用,为众多颅内动脉瘤患者点燃了新的希望,让拆除大脑深处的“不定时炸弹”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以最小的代价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为无数家庭驱散了疾病的阴霾。
刘奶奶的故事,是医学进步惠及生命的缩影,更是医者仁心的写照。愿健康之光照亮每个角落。这里是《太和夜话》明晚此时,让我们继续聆听城市的心跳。
(节目编辑:雷勇 龚艳琳 通讯员:李毓霞 播音:晨曦)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