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城市真正的智慧治理不是用强力塑造秩序,而是在理解复杂现实的基础上,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只在早晨营业,却让市民赞不绝口,十堰这样的菜市场你来过吗?
清晨的汉江路,沾满露水的蔬菜瓜果、起伏的叫卖声,勾勒出浓浓城市“烟火气”。七点开市,八点半人散路净,这段百米“潮汐市场”,巧妙连接起农民的菜园子和市民的菜篮子。
汉江路潮汐市场的出现,宛如一首精巧的城市田园诗,在晨曦中悄然书写。农民肩挑手提的新鲜蔬菜,市民菜篮里的时令果蔬,在这片划定的时空中完成了最直接的对话。这看似简单的市场交易场景,背后却蕴含着城市治理的深刻智慧——一种在秩序与活力、规范与包容、城市与乡村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
潮汐市场的“巧”,首先体现在对城市时空资源的精妙运用。它如同一个遵循自然节律的生态体系,在早晨人流高峰时段“涨潮”,满足市民采购需求;在交通繁忙时段“退潮”,还路于人。这种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市场对固定空间的依赖,实现了公共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它不像某些“一刀切”的城管措施那样生硬,而是在理解不同群体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弹性共存的城市生态。
更深层次看,这种治理模式展现了对非正规经济的包容与引导智慧。长期以来,流动摊贩与城市管理似乎处于永恒的对立之中。而潮汐市场通过划定区域、规定时段、规范管理,将以往被驱逐的“问题”转化为被接纳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管理手段的创新,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城市不仅要有整齐划一的“面子”,也要有烟火缭绕的“里子”;不仅要追求现代性,也要保留人情味。
潮汐市场更搭建了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当市民能够直接购买来自郊区菜园的新鲜蔬菜,当农民能够无需中间环节直面消费者,这不仅是经济链条的缩短,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居民重拾了对食物来源的感知,找回了与土地的联结;农民则获得了更公平的交易机会,增强了对自身劳动的价值认同。这种有形的市场,无形中滋养着社区凝聚力,培育着城乡互信。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潮汐市场的成功实践为当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真正的智慧治理不是用强力塑造秩序,而是在理解复杂现实的基础上,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不是简单地禁止或放任,而是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引导自发秩序向善发展。这种治理模式既尊重市场规律,又体现人文关怀,既维护城市整洁,又保留市井活力。
潮汐市场的生命力,正源于这种平衡的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当能够容纳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各种生存逻辑找到各自的空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汉江路上,当农民摆开带着露水的蔬菜,当市民在摊位前驻足挑选,这日常的一幕已然成为现代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在规范与包容之间,我们完全可以找到那条通向更加和谐、更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的道路。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