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江汉平原的金色花海,还是鄂西山地的连片田垄,都是湖北油菜产业发展最直观的呈现。湖北油菜籽产量连续30年稳居全国前二,2025年更是突破300万吨大关,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源于政策筑基、科技赋能与产业延链的协同发力。湖北用三十载深耕,攥紧了国人的油瓶子,也蹚出了一条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要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必依托政策精准托底。粮油产业稳不稳,政策是根本,核心还是在于将其纳入粮食安全战略全局,通过任务层层分解、补贴精准落地、机制创新保障,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让政策红利持续向田间地头传导。例如沙洋县作为“中国菜籽油之乡”,在国家补贴基础上额外发放种子化肥补贴,2024年累计投入3800万元,还对分段收割作业每亩补贴30元,推动种植面积从55万亩增至80万亩。无论是因地制宜制定的差异化单产提升策略,还是结合实际提供的农机与种植补贴,本质上都是政策的精准滴灌,这会让农户种有底气、收有保障,为油菜产业稳定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要激活单产提升密码,需借助科技深度赋能。粮油产量高不高,科技是关键,只有紧盯种肥药机关键环节,通过大面积推广优质品种,搭配精量播种、机收减损等科学技术,辅以专业技术指导,才能显著提升亩产与产品品质。当阳市庙前镇佟湖村的和兴顺粮油合作社,正是科技赋能的受益者,通过选用省农业农村厅主推的高油品种,在农技人员一对一指导下实施科学管理,4000亩油菜喜获丰收,出油率超40%。科技与农田的深度融合,让播种到收获形成了技术闭环,最终突破产能瓶颈,实现广种薄收向精种高产的迈进。
要拓宽价值增值空间,离不开产业融合延伸。粮油效益好不好,链条是核心,而打破“种收卖”的单一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联动机制,正是推动粮油产业向加工、品牌、电商等领域延伸的一条绝佳路径。以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为例,通过联动整合2800余亩油菜基地,企业建智能车间产“郧福”牌菜籽油,借油菜花节展销,拓展农业文化旅游,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1231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就是这种“基地+品牌+文旅”的模式,带来了产业增值与多方共赢,也让油菜籽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实现一粒菜籽到一瓶好油再到一个产业的价值跃升。
湖北油菜产业的三十载辉煌,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力的见证。政策的温度、科技的精度与产业的深度形成合力后,“湖北菜油”就能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坚实支撑。这份坚守与创新,一定会让湖北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旭(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庙前镇人民政府)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