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南水丨“龙头”打开活水来

时间:2024-12-09 21:26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广大受水区人民喝上丹江口水库甘甜清澈的好水,离不开蜿蜒北上的中线工程总干渠。这条气势恢宏的人工河,穿越崇山峻岭,跨过广袤平原,将源源不断的南水送往北方。10年前,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沿着1432公里的总干渠一路北上展开采访;10年后,我们再走调水路,寻访当年的人和事,看看这一伟大工程给沿线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12月9日起,十堰广播电视台推出新闻专栏《你好,南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吴刚 周贤林 赵翰祥 朱江)汉水九歌相约•“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回访活动首站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首所在地,如果把丹江口水库比作一口“大水井”,陶岔渠首就是名副其实的“水龙头”。

360截图20241209210020470

2014年,李进群接受十堰广播电视台采访

2014年,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曾采访了被称为“民间护渠第一人”的李进群。2024年11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拜访李进群。

微信图片_20241209193729

见到李进群,他热情地欢迎记者们的到来,在10年前的采访,李进群面对镜头说:“让北京人民喝到咱们汉江的纯净水,我就算丢了胳膊,也值得!”

在得知记者来自调水源头湖北十堰,他高兴地和记者拉起了家常。他说,今年他已经72岁了,四世同堂,生活很幸福。

360截图20241209205347776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安全运行10年,得益于南水北调,陶岔村围绕山、水、生态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远远望去,一座座楚风汉韵风格的农家院错落有致、灰墙黛瓦,格外美丽。

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文书范金芝介绍,陶岔村原来是个历史悠久的街道,后来经过开发,新街区村民每一户都有一套免费的新房子。

微信图片_20241209195524

2023年4月,湖北丹江口高铁站至河南淅川陶岔的旅游公交专线开通,陶岔村交通更为便利,李进群老人一家靠水吃水,盖起了三层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及10年来的变化,李进群觉得空气和水质更好了,沿线人民都喝上了干净的水。

微信图片_20241209195835

见到记者,勾起了李进群的回忆李进群提出带记者到当年采访的渠边走一走。在路上,看到10年前接受采访时的视频,李进群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是心未老,他要活到老干到老,终生把水护好。

微信图片_2024120920062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被誉为北方的“大水井”。在十堰320万“守井人”用心用情守护下,如今,流经陶岔的一泓清水愈发清亮。

村民沈国顶说,村里的变化也很大,环境变好了,没有了污染,老百姓出行便利,喝上清澈干净的水。

微信图片_20241209201314

在陶岔渠首,践行“管好‘水龙头’、无愧丹江口一库碧水”这一理念的,除了朴实的村民,还有工程的管理者。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处副处长曹先振向记者介绍水面上的一款智能清漂机器人,它主要用于清理坝前漂浮物,保证水质干净。

微信图片_20241209201423

从渠首开始,一千多公里的调水总干渠两岸全部采用铁丝网隔离,保障水质安全。该管理处水质监测专员康静伟介绍,为守好总干渠水质的第一道关口,他们在渠首坝前设置了全线首座水质在线浮标站,与坝后的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立体化监控体系,可实时掌握库区及总干渠的水质情况。

微信图片_20241209201713

在渠首枢纽坝体下游不远处,一座跨越总干渠两岸的现代拱桥如长虹卧波,成为游客近距离俯瞰渠首的最佳地点。看得出,河南省把渠首作为景点精心打造,陶岔村也成功入选首批河南省美丽宜居乡村,成为渠首旅游新地标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9月7日,从陶岔往返丹江口大坝公园的跨省旅游公交线路增至16班次,去看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大水井”一下子方便了很多。

统计数据显示: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南阳市已累计承接“南水”87.59亿立方米,包括生活用水11.3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19.02亿立方米、农业用水56.72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南阳市中心城区及邓州、新野、镇平、社旗、唐河、方城、内乡等7县市,受益人口近400万。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