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阮晓燕)九月的教室,举手的犹豫、值日的退缩、面对任务的彷徨,藏着孩子们对“自我”的探索与困惑。你家孩子是否还在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纠结?想竞选班委却怕“做不好”、遇到问题只会等安排、觉得“自己没特长帮不上班级”……别担心,FM920十堰旅游生活广播、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并机直播的《心灵导航》开学季特别节目第四期,特邀市柳林小学党总支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芳,把“自我认知”拆解成了孩子能懂、家长能用的“成长指南”。
一、自我认知:孩子成长的“核心基石”
节目中,李芳用通俗的语言拆解“自我认知”——它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孩子对自己的“清晰画像”: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不同场景下的能力边界。比如主动举手发言的孩子,清楚自己表达能力强;偏爱图书馆的孩子,了解自己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闹矛盾后能反思自身的孩子,对行为有全面认知。
良好的自我认知对孩子至关重要。结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李芳指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帮孩子避开两大误区:既不因一件事做不好陷入“我什么都不行”的自卑,也不因追求完美产生焦虑;更能增强抗挫力,遇到失误时懂得“调整方法而非否定自己”,同时主动承担责任,从“被动等待安排”转变为“主动行动”,为未来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二、双向滋养:自我认知与“校园小主人”的共生关系
自我认知与“做校园小主人”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一方面,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孩子当“主人”的底气。柳林小学学生一诺因知道自己“细心、擅长倾听”,主动提出按类型整理图书角并负责更新标签,将图书角管理得井井有条;而有的孩子虽擅长画画,却因认知不足觉得“画画没用”,错失为班级出黑板报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小主人”的实践是深化自我认知的“试金石”。五年级学生佳乐原本只知道自己数学好,却在负责运动会赛程统计时,不仅精准计算时间,还协调同学调整项目,最终发现自己“还有协调能力”。正如李芳所说,孩子的认知会从“我觉得我能行”,通过实践转化为“我知道我能行”,进而主动为校园、班级贡献力量。
三、家校协同:帮孩子建立清晰认知,敢当“小主人”
针对部分孩子存在的“我什么都做不好”“必须做到完美”等认知偏差,李芳给出具体建议:家长和老师要采取“小步子、多反馈、轻压力”的方式,让孩子从“发作业本”“整理图书角一层”等小事做起,积累信心;反馈时聚焦具体细节,如“29本作业本都发对了”,而非空泛的“你真棒”;同时减少对结果的苛责,允许孩子试错。
在家校协同方面,李芳强调“给孩子主动权”是核心。家长可让孩子自主安排周末1小时、负责照顾绿植,过程中不干预、多引导复盘;避免说“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改用“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改进”。学校则通过“竞选自主化”“日常管理自主化”等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认知。
正如李芳在节目所说,自我认知的建立是帮孩子攒下“自信、责任感、抗挫力”,唯有家校同心,才能让孩子悦纳自己的独特,真正成为校园里的小主人。
如果你也有心理困扰,别犹豫,快来关注《心灵导航》。每周一16:00至17:00,锁定FM92.0十堰旅游生活广播、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灵奥秘,拥抱健康生活!
编辑:思渺